思来想去,还是分个段吧,毕竟文章太长了也没意思。


2同余

这一章讲同余,为后面的RSA密码做铺垫

2.1同余和剩余类

2.1.1同余

定义:同余(英语:Congruence modulo,符号:≡)在数学中是指数论中的一种等价关系。当两个整数除以同一个整数,若得相同余数,则二整数同余。同余是抽象代数中的同余关系的原型。最先引用同余的概念与“≡”符号者为德国数学家高斯。(要想打出来,用拼音quandengyu,markdown的LaTex语法是\equiv)

eg:

$26≡14(mod12) 26和14模12的余是一样的

同余的一些基本性质:

同余可以相加,可以相减,还可以相乘,但不可以相除

2.1.2剩余类

定义:把$r \bmod m$ 称为模m的一个剩余类,除以$m$后余数相等的记为一类,同一个余才属于同一类,不同的余属于不同的类。(只要取定一个m,那么就可以将所有的整数分为m个剩余类,任意的r只要是对m取模相同,则在同一个剩余类里面)

eg:一个整数被正整数n除后,余数有n种情形:$0,1,2,3,…,n-1$。我们把所有对模n同余的数构成的集合叫着模$n$的一个剩余类。

例如: 12的剩余类,为12个集合。每个集合的余数都是相同的。
$${…,0,12,24,36,…}$$ ======>余0

$${…,1,13,25,37,…}$$ ======>余1

$${….2,14,26,38,…}$$ ======>余2

$${…,11,23,35,47,…}$$ ======>余11

须注意:$${…,-47,-35,-23,-11,11,23,35,47,…}$$,剩余类包括正负数。

【拓展】完全剩余系

定义:完全剩余系,即是通过对一系列正整数$mod ;m$后产生的从$0$至$(m-1)$完全数系。通常地,完全剩余系在研究数论时很有用.

注意:与之前的剩余类不同,这个系余$m$每一个余都不同,且一共有$m-1$个

eg:

如{0,1,2,3,4}是5的一个完全剩余系。

12的完全剩余系为$${0,1,2,3,4,5,6,7,8,9,10,11}$$

2.2简化剩余系,欧拉定理与费马小定理

2.2.1简化剩余系

百度上的定义:

1.简化剩余系(reduced residue system)也称既约剩余系或缩系,是m的完全剩余系中与m互素的数构成的子集;

2.如果模m的一个剩余类里所有数都与m互素,就把它叫做与模m互素的剩余类。

eg:模$7$的剩余类${1,2,3,4,5,6}$,就是一个。

3.在与模m互素的全体剩余类中,从每一个类中各任取一个数(第一个正整数)作为代表组成的集合,叫做模m的一个简化剩余系。例如,模$5$的一个简化剩余系是${1,2,3,4}$模$10$的一个简化剩余系是${1,3,7,9}$ ($2,4,5,8$与$10$不互素)。模$18$的一个简化剩余系是${1,5,7,11,13,17}$ (与上同理) 。

简化剩余系是一种特殊的完全剩余系

eg:如{0,1,2,3,4}是5的一个完全剩余系,同时也是一个简化剩余系。

2.2.2欧拉定理

定义:

对于整数n,欧拉函数是下于n的正整数中与n互质的数的数目

例如:8的欧拉函数是4,7的欧拉函数是6

综合,一共以下性质:

性质1: 如果$p$是素数,那么他的欧拉数是$p-1$

性质2: 如果$p,q$都是素数,准确的说法应该是$q,p$互素则$$φ(N)=φ(p)φ(q)=(p−1)(q−1)$$

性质3: 如果$p$是素数,对于$p^t$,$φ(p^t)=p^t-p^{t-1}$

拓展:

定理1:

​ 如果正整数$n (\ge2)$有标准分解式$n=p_1^{t_1}….p_s^{t_s}$

​ 则$$φ(n)=\prod_i({p_1^{t_1}….p_s^{t_s}})=n(1-\frac{1}{p_1})(1-\frac{1}{p_2})..(1-\frac{1}{p_3})$$

看不懂没关系,举个板子:

eg:求$φ(120)$

解:

$$120=2^3 \times3 \times5$$

$φ(120)=φ(2^3) \times φ(3) \timesφ(5)$

$=(2^3-2^2) \times (3-1) \times (5-1)$

$=4 \times 2 \times 4$$

$=32$

======

欧拉定理拓展:

如果$(p,m)=1$,即$p,m$互素

则$p^{φ(m)} \equiv 1 \pmod{m}$

eg:

$(5,12)=1$

$5^4\equiv1 \pmod{12}$

其中$φ(12)=4$

2.2.3

费马小定理(英语:Fermat’s little theorem)

定义:

​ 假如 $a$ 是一个整数,$p$ 是一个质数,那么 $a^p-a$ 是 $p$ 的倍数,

​ 整除形式就可以表示为 $a^p \equiv a \pmod p$

​ 如果 $a$ 不是 $p$ 的倍数,那么这个定理可以写成更普通的形势 $a^{p-1} \equiv 1 \pmod p$

感慨:反正就,挺神奇的

证明(同余法,可以跳过):

  任意取一个质数,比如13。考虑从1到12的一系列整数1,2,3,4,5,6,7,8,9,10,11,12,给这些数都乘上一个与13互质的数,比如3,得到3,6,9,12,15,18,21,24,27,30,33,36。对于模13来说,这些数同余于3,6,9,12,2,5,8,11,1,4,7,10。这些余数实际上就是原来的1,2,3,4,5,6,7,8,9,10,11,12,只是顺序不同而已。

  把1,2,3,„,12统统乘起来,乘积就是12的阶乘12!。把3,6,9,„,36也统统乘起来,并且提出公因子3,乘积就是312×12!。对于模13来说,这两个乘积都同余于1,2,3,„,12系列,尽管顺序不是一一对应,即312×12!≡12!mod 13。两边同时除以12!得312≡1 mod 13。如果用p代替13,用x代替3,就得到费马小定理

xp-1≡1 mod p。

感谢:https://www.cnblogs.com/flipped/p/5218037.html

2.3模运算和同余的应用

2.3.1密码系统的基本概念模型

定义:<P,C,K,E,D> 明文空间,密文空间,密钥空间,加密算法,解密算法

古典派:移位密码(凯撒),Vigenere密码,Hill密码等

现代派(数学难题)

例:维吉尼亚密码

在一个凯撒密码中,字母表中的每一字母都会作一定的偏移,例如偏移量为3时,A就转换为了DB转换为了E……而维吉尼亚密码则是由一些偏移量不同的恺撒密码组成。

为了生成密码,需要使用表格法。这一表格包括了26行字母表,每一行都由前一行向左偏移一位得到。具体使用哪一行字母表进行编译是基于密钥进行的,在过程中会不断地变换。

例如,假设明文为:

1
ATTACKATDAWN

选择某一关键词并重复而得到密钥,如关键词为LEMON时,密钥为:

1
LEMONLEMONLE

对于明文的第一个字母A,对应密钥的第一个字母L,于是使用表格中L行字母表进行加密,得到密文第一个字母L。类似地,明文第二个字母为T,在表格中使用对应的E行进行加密,得到密文第二个字母X。以此类推,可以得到:

1
2
3
明文:ATTACKATDAWN
密钥:LEMONLEMONLE
密文:LXFOPVEFRNHR

Hill密码:https://zh.wikipedia.org/wiki/%E5%B8%8C%E5%B0%94%E5%AF%86%E7%A0%81

2.3.2移位密码

2.3.3Vigenere密码

2.3.4Hill密码

以上都是一些简单密码,了解一下就行了

⬆︎TOP